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的《政府工作報告》均將“大力提振消費”列為當前要抓好的重要任務。近來,我國不斷加大扶持力度,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、提升農村基礎設施、優化農村市場環境等措施,有效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消費升級。
當前,我國農村新型消費潛能加速釋放。數據顯示,2024年,我國鄉村消費品零售額達66729億元,同比增長4.3%,增速高于城鎮0.9個百分點,農村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6.4%,其中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增幅達15.8%。隨著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村大規模應用,新消費業態、消費模式、消費場景加速向農村滲透,新的消費增長空間正在形成。不過也要看到,我國農村消費潛力尚未充分釋放,市場擴容與提質升級仍面臨諸多制約,需聚焦“能消費”“敢消費”“愿消費”,多措并舉提振農村消費。
瞄準“能消費”,拓寬農村居民增收路徑。提振農村消費,根本要靠增加農民收入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,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。要持續壯大鄉村特色產業,因地制宜做好“土特產”文章,將得天獨厚的農業、文化、生態等資源稟賦轉化為經濟優勢,使田間地頭的“綠葉子”變成百姓口袋的“金票子”。例如,貴州麻江縣依托藍莓種植優勢,構建集品種研發、種苗繁育、種植、加工、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,打造了“麻江藍莓”國家地理標志產品,帶動農民就業增收。要積極發展新興業態,以農文旅融合為抓手推動業態創新,突破傳統農業單一業態邊界,培育“庭院經濟”“林下經濟”“民宿經濟”等家庭經營友好型產業,提升農村居民經營性收入,增強農村居民消費能力和底氣。比如,云南曼海村按照“非遺+庭院經濟”發展思路,打造沉浸式農文旅體驗場景,精準有效對接城市游客對鄉村“慢生活”與“文化原真性”高品質休閑體驗的需求,積極探索共享旅居新模式,促進農民增收。
破解“敢消費”,提振農村居民消費信心。讓農村居民“敢消費”,關鍵是營造良好消費環境,消除其“后顧之憂”。要規范農村市場秩序,健全農村市場監管機制和城鄉協同監管體系,嚴禁假冒偽劣產品流入農村集貿場所。例如,遼寧通過開展全省農村假冒偽劣食品專項整治,聚焦食用油等農村消費量大的重點產品,針對食品生產企業、農貿集市等場所,重點整治知假造假等問題,嚴厲打擊“三無”、山寨、過期食品及虛假宣傳等違法行為,有效破解了農村市場治理難題,營造誠信消費環境。要優化農村市場售后服務體系,推動家電品牌加快在農村地區布局售后服務網點,落實售后上門服務機制,清理不合理收費項目,確保城鄉售后同標同質。推進農村消費維權體系建設,暢通投訴渠道、優化流程、提高效率,在鄉鎮、農貿市場、行政村布局基層維權站點,實現“就近投訴、就地維權”。
聚焦“愿消費”,提升農村消費服務和品質。農村居民收入增長、消費理念革新及消費結構升級,大大提升了對消費服務和品質的要求。大力豐富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,優化商業資源配置,發揮商業連鎖和供應鏈優勢,鼓勵日用消費品、家電、家居等連鎖品牌企業下沉供應鏈,提供直供直銷、集中采購、共同配送等服務。例如,浙江溫嶺箬橫鎮打造鄉鎮級CBD錦悅城,建設商業綜合體,讓村民無需進城即可享受便捷購物體驗。著力完善鄉村快遞配送體系,提升縣域配送效率,構建高效物流生態,打通農村消費“最后一公里”,為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提供堅實支撐。例如,借鑒河北“城鄉公交+郵政快遞”模式,通過建成5927個客貨郵融合站點及568條線路,共享運力資源,辛集、豐南等地基本實現“鎮鎮有網點,村村通快遞”。探索培育農村消費新場景,依托5G、人工智能技術推進鄉村商業網點智慧化升級,構建“線上下單+線下體驗”模式,發展“網訂店取”“生鮮直送”等服務,全方位提升農村居民消費體驗,激活消費市場新動能。(徐淑芳)